(五年前写在知乎的回答。今天又看了一遍电影,评价仍然没变,复制过来作为影评。)
刚看完电影时,我想说的话如图所示。我不明白一个面向游戏玩家的影片为什么要对着游戏玩家说教一番,这显然很矛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后来又想了想,似乎又想通了点什么。其实没有什么矛盾,整部影片都是建立在正确而保守的基调上的,说教从影片的开头就已经开始了。
-
观影过程中我一直把绿洲当成死宅的天堂,但看完后仔细一想才发现,事情没这么简单。
影片中唯二两个能以假乱真的NPC在影片末尾被证明都是真人。也许这就说明,在绿洲里能够进行复杂对话的人全部都是真人,不存在高智能的NPC。
而且哈利迪也说,绿洲不应该成为一个单机游戏(one player game)——绿洲是个强制社交的MMORPG。
-
我读过原著小说,那是高中时在科幻世界译文版上读到的。原著从不避讳NPC的出现,主角可以与经典电影中的角色互动,可以跑到虚拟妓院找乐子,还有一个可以设置个性的AI助手,而这些在电影版里都是看不到的。“人工智能”这个东西在电影里完全被神隐了。
小说与电影之间这点小小的区别可能正体现了导演他老人家的良苦用心:绿洲不是什么虚拟现实,它只是另一个现实。你必须面对真实存在着的人,与真人战斗,与真人交际。你若想要出人头地,就必须付出与现实社会中相同的努力。
一个死宅会有从美漫里来的超级英雄的梦想,从日漫里来的勇者救世的梦想,当然也有从黄油里来的后宫三千的梦想——所有这些在绿洲里都实现不了。绿洲根本不是让人梦想成真的地方,它只能复刻梦想表面的形,复原不了梦想内在的神。
你可以在绿洲中驾驶高达,但你永远不会有阿姆罗那么多的女友。你也可以装扮成勇者,但没人会为你欢呼。
你只会在最终决战的第一轮交火中死于不明AOE。
-
这是部献给第一代游戏玩家的影片,影片中的流行文化梗可以追溯到1960s,它们的受众如今早已为人父母。影片中当然也有不分年龄的流行文化狂欢,但我更感觉到了深深的代沟。
他们热爱游戏,却又放不下现实。即使在一部满是幻想的电影中,他们也不敢、不愿逃离现实。从matrix到oasis,总有一个救世主来打破虚幻回到现实。可总有些人是宁愿活在虚拟世界里的,这些作品着实使人腻烦。
我们只想找个让人梦想成真的世界,活在善解人意的NPC之间。他们会把这叫做“自欺欺人”、“溺死在虚假的幸福”、“只不过是一堆0和1而已”……
可我们并不在乎。我知道这块牛排并不存在。我知道当我把它送进嘴里,母体就会告诉我的大脑,这块肉多汁而美味……
-
影片的末尾,帕西法尔拿到了五千亿美金,娶到了老婆,于是他几乎迫不及待地回到了现实,就像不久之前的诺兰一样。这个桥段实在是太过“现充”,我本能地拒绝接受。
上一篇 : 世界热讯:湾里一中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结对共建活动
下一篇 : 最后一页